当前位置:首页>>检察文化>>文学随笔
关于青春---祭奠在重庆西政的时光
时间:2014-12-17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200210月,满心期待和父亲踏上了南下重庆的火车,奔向那所经过多方打听、审慎思考而最终投币决定报考的大学---西南政法。到了火车站已经是晚上,北方已进入初秋,而这里的晚风依然夹杂着热气。远处高山上“山城啤酒”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耳边全是地道的重庆话,嘈杂而陌生。学校的迎新志愿者们热情的上前接待、提供晕车药,引我们上校车。之后长达近2个小时过山车似的路程,让人充分感受到了山城特有的道路走势和司机淡定而娴熟的驾驶技巧。父亲自称年轻时曾远赴重庆奔波,此时也不断感叹“全都变样了”,他应该在感叹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到学校,天都亮了。渝北校区刚建成一部分,这一届学生也成了新校区的“原土著”。办完报到手续,父亲要回火车站,他上了校车,从车窗处用窗帘擦着眼泪,总以为是将这个矮小单薄的女儿扔在了破山区。看着父亲流泪,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远离家乡、陌生的新环境令我惶恐不安,但终究要一个人面对。
  军训时认识了系辅导员--郭老师,转业军人、从教多年、不苟言笑。这里的所有人都操着一口地道的“川普”,和那里的道路一样婉转曲折、抑扬顿挫。我小心翼翼地适应着新环境,强烈的自尊与充满竞争的现实形成的落差令人失落沮丧。此时,重庆、西政于我,因难以融入而厌恶。偏偏郭老师又在指挥队列时“生拉硬拽”,我所有委屈、尴尬和愤怒瞬间爆发给了他,并大喊“我自己会动!”郭老师惊愕。排队完毕,他叫我出队沿着校园的小路走走,一边解释并为刚才的行为道歉,一边询问我的情况。从那时起我感觉“川普”有着别样的动听,也模糊地意识到自己已是成人,是时候放下以前的任性、冲动和偏见了。郭老师给我上了社会第一课。
  校园逐渐建得有模有样,大学生活也开始了。年轻漂亮、理论扎实的民法老师“课”座满堂,常常因为抢不到位子坐在地上做笔记。风趣幽默、理论与实践兼备的行政法老师也座无虚席,为了抢占前排天天起个大早。法律逻辑老师口音太重,常常把“发烧”说成“发骚”。合同法老师讲着讲着课,便水到渠成地聊起和自己荣辱与共的西政跌宕史。国际法老师是个临近退休的老头,一上课便开始絮叨自己的辉煌事迹,谁不去听还点名。国际私法老师则完全按照评分标准备课、讲课,期末教师评比总位居前列。新闻学院院长在现代文学赏析课上娓娓道来,带我们领略青城山上“溜溜的云”和沈从文的《边城》女主角带给我们关于美与爱的启发…..每位老师、每堂课程都历历在目,总感觉知识太多,学不完、学不够。校园虽是小社会又不同于社会,没有生活的负累,没有油盐柴米酱醋茶的担忧,心性和目标都很纯粹。年轻时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敢说也敢做。
  我们从位于山脚、离宿舍2里地的四教辗转到单双层布局不一的迷宫三教,从超市里的二食堂辗转到图书馆楼下的一食堂。“西政大峡谷”中本有未迁走的农民,种着成片的橘子树,一年间便填为平地。校门口处载有全校规划图的海报牌子被同学们戏称为“大饭卡”,因为统一办理的饭卡上有同样的规划图。“大饭卡”旁边是后建的广场,用于学生文体、晚会等娱乐活动,因其盆地构造、梯形观众台和两排矗立的柱子特征被称为古罗马的“斗兽场”。校园的宿舍楼是公寓式的,楼与楼之间有起伏的小山丘,种满了铁树、芭蕉树、一圈圈的栀子花,楼后面则是一排排桂花树。青草绿树四季如一,花开时节芬芳四溢,令人永远充满活力。重庆雨多,你若等它停下来,它下个一天一夜;你若不等,也可能瞬间艳阳高照。雨后的傍晚,不小心趟过草丛,还会惊起几只萤火虫。栀子花旁,有卿卿我我的恋人;毓秀湖边,有探讨学术的三五两人。全校停电,会结伴到草丛捉萤火虫;聚餐吃自助火锅,会偷偷地装走点心;体育考试不合格,会哭着求老师“放水”;党支部会上,会有人和“领导”顶嘴。真是无忧无虑又肆无忌惮!
  在这样的校园里,我一点一点感受着传说中西政特有的傲气和坚持。为了听贺卫方、张志铭、梁慧星、邓正来的讲座提前踩点占位,学者们理论功底之深、知识之渊博、态度之淡然、语言之幽默深入人心。从他们那里听到的法律和法治虽然高高在上却振奋人心,让人对未来要从事的法律职业充满期待、奠定了信仰;他们讲述的恢复高考后7879届学子的奋斗史和辉煌成就,让我们窥探了中国法治的发展史,深感肩负重任。毕业论文导师会告诉我“之所以将你的论文评为优秀,因为你没有抄袭,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整齐的A4打印纸,老师没有对唯一用格子纸手写的市场秩序法考卷耿耿于怀,而给了最高分;借用同学电脑敲打出来的愤青风格的论文出人意料的获得了一等奖;我挥手推开、恶语相向的辅导员没有计较,却给予更过关心和帮助;同学舍友间没有嫉妒和钩心斗角,大都善意坦诚相待……社会似乎告诉我不要格格不入,西政同时告诉我要坚持自我;社会告诉我识实务者胜,西政告诉我独立意识和实力同样赢得尊重,只要善意待人必受欢迎。在这里的青春时光大部分给了课堂、图书馆和校门口的租书店,相应地赚取了生活费、学费和各种荣誉。这种因为奋斗得到的回报使一切努力变得有动力,使青春变得纯粹、充实。
  课余闲暇时,我一点点了解重庆这一方水土和人。爬歌乐山、逛三峡广场和解放碑步行街,穿过瓷器口到嘉陵江边,从红岩广场到周公馆……感受了城市厚重的历史,见识了传说中“三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般如云的美女和“没个头、有脸蛋”的帅哥,体会了夏天的毒日头和湿闷的空气。吃着火锅、串串、荤豆花,说着乍一听起来地道的重庆话。在街头上被盗、找兼职被骗,也会在公交车上遇到打抱不平的好心人……重庆人给人的印象是,火爆却讲理、灵活却仗义、认真不敷衍,就像那里的天气。整个城市的生活节奏没有北京那么快,“相关部门”也没有那么重的官僚气。不是故乡,却在这个地方成长。
  生活有起伏倒也总体顺利,直到舍友莉莉的离去。这个来自贵州的女孩黑黑的皮肤,甜美内向。她会主动靠近同样看似内向的我,两人一同吃饭、一起练习毛笔字,有时候又突然冷淡。我从来不知道这样一个家庭富裕、会弹古琴各种令人羡慕的女孩患有抑郁症,或起因于父母离异、或起因于爱情困境,总之半学期后莉莉就回家养病了。再来已经是大二,她因吃药治疗身体发胖,母亲也一直在招待楼寄宿陪读。前一晚我们还都迎接她的回归、玩笑寒暄,第二天早晨她已经身体僵硬、面色发青。据说她总害怕一个人,据说她用可乐和敌敌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母亲哭得撕心裂肺,后悔带孩子返回学校、后悔没有陪孩子过夜……我一时不相信一个年轻生命的离去,脑子里全是她穿着红裙子去参加歌手大赛的场面,然而生命就是这样脆弱,哪怕它看起来多么年轻、多么活泼!一夜之间就没有了!没有任何预告、令人难以接受。宿舍里时不时从远处飘来夹杂着农药味的桂花香,让人想起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美丽而迷茫的青春就像一道过不去的坎儿。“就向走进一片潮湿的森林,找不到出口。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每年那天,我们都会提起她、为她惋惜。全宿舍乃至全班的同学之间,莫名变得更加融洽、友好。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么艰苦孤独,健康活着已经很好。
  转眼间毕业了。毕业晚会末尾,同学们煽情地唱起了《栀子花开》,而校园里的栀子花开正烂漫。校车全天候为随时离校的学生送行。同学们都散了、床铺空了、照片照了、毕业证和录取通知书到手了、学士帽抛了、毕业纪念册也写满了……应该没什么可留恋的了吧,有什么好哭的呢?男同学帮忙把行李装上车,同样的校车上,突然想起了四年前来的时候,那时的陌生不安、迷茫无知已经转移到车外新生的脸上了。青春一直在这里上演。校车渐渐驶出大门,教室、图书馆和食堂、“大饭卡”和“斗兽场”、政法路和毓秀湖,老校区的歌乐山、瓷器口和嘉陵江,重庆的毒日、大雨......一切都远去了。想到时光和自己再也不会回来的时候,已是泪流满面。是呀,“全都变样了”。
  那年栀子花开,再见了,西政!再见了,重庆!再见了,青春。